在平均海拔超過3800米的甘孜州爐霍縣,鮮水河奔騰不息。這里,壯美的風光與艱苦的條件并存,法治的陽光如何穿透層巒疊嶂,溫暖最偏遠的牧場帳篷?爐霍縣人民法院的四位干警脫下制服,走下審判席,以駐村干部的身份,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。他們肩扛雙責——既是法律的踐行者,更是鄉(xiāng)村治理的探路人,用腳步丈量民情,以法治紓解民困,在鮮水河畔奏響了一曲曲法治護航鄉(xiāng)村振興的動人樂章。
? 從沉默到行動:楊林的“心頭石”與80公里搬遷路?
初抵更知鄉(xiāng)德雅村,駐村第一書記楊林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沉默:新搬遷的村莊坐落在四面環(huán)山的山溝里,一條蜿蜒土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,氧氣稀薄的空氣中彌漫著牦牛糞的味道,異常的寂靜籠罩著這片剛剛“落地生根”的土地。那一刻,他深知,這沉甸甸的搬遷后續(xù)工作,不僅是組織交付的重托,更是牧民們沉甸甸的期盼。
楊林(右二)幫助群眾測量面積。
“搬遷手續(xù)是牧民的心頭石,也成了我的心頭石。”曾在法院窗口目睹無數(shù)群眾解決難題后如釋重負的楊林,深知這份責任的分量。為了盡快幫牧民辦妥各項手續(xù),他開啟了“車輪上的征程”。縣城與村莊之間80公里的山路崎嶇難行,他一天往返四趟成了家常便飯,常常忙得錯過飯點。三個月的風雨兼程,楊林穿梭于各個職能部門之間,用不知疲倦的行動,一點點搬開了壓在牧民心上的巨石,讓搬遷的喜悅在德雅村生長發(fā)芽。他知道,打通這“最后一公里”,就是兌現(xiàn)司法為民最樸素的承諾。
?從陌生到融入:黃海堂的酥油茶與“心”距離?
7月的高原艷陽下,鮮紅的黨旗在更知鄉(xiāng)修貢村高高飄揚。駐村第一書記黃海堂盤腿坐在牧民的帳篷里,喝著醇厚的酥油茶,嚼著噴香的糌粑。他用樸實的語言對身邊的黨員說:“黨徽戴在胸口,就要想想修貢的未來,想想孩子們的明天。”誰能想到,初到修貢村時,他還不懂藏語,語言像一堵厚墻橫亙在他與牧民之間,成為他融入村落、掌握實情的最大難關。
丹孜則絨(中)傾聽群眾心聲。
困難沒有讓這位法院干警退縮,黃海堂選擇最“笨”也最有效的方法:逐戶走訪。從最初的完全無法溝通,到借助村干部翻譯,再到自己努力模仿學習。語言不通,但真情相通,他俯下身段用心傾聽、用心感受,逐漸摸清了困擾村民的“心頭難”。黃海堂積極協(xié)調各方資源,著力解決牧民生活的實際困難。他尤為關注下一代成長,四處奔走,為15名貧困學生爭取到共計價值5萬余元的助學金和學習用品,助力孩子們安心求學。
“作為法院人,要換位思考;作為第一書記,要融入牧區(qū)生活。語言從來不是問題,真心才能拉近距離。”一碗碗酥油茶,一次次促膝談心,黃海堂用“心”消除了隔閡,贏得了信任,將法治的溫暖融進了牧民的心田。
從口號到實干:丹孜澤絨的掃帚與暴雨中的7342米?
初到更知鄉(xiāng)知加村時,駐村第一書記丹孜澤絨發(fā)現(xiàn),村子的環(huán)境整治倡議無人響應。面對這種情形,他沒有空喊口號,而是默默拿起掃帚,第一個走上村道,彎下腰帶頭清掃起來。榜樣的力量無聲卻強大,漸漸地,牧民們走出家門,拿起自家的工具,加入了清掃的隊伍。知加村的環(huán)境開始煥發(fā)新生。
黃海棠(中)為群眾送去生活用品。
更艱巨的任務接踵而至:為明確耕地邊界,全村需統(tǒng)一進行木樁圍欄測量,這需要翻山越嶺,踏遍每戶牧場。丹孜澤絨二話不說,坐上摩托車,從東邊到西邊,翻越重重山嶺,再返回村定居點。高原天氣瞬息萬變,正在測量時,暴雨突襲。丹孜澤絨來不及準備雨具,為了按時完成測量任務,他咬緊牙關,淋著冰冷的雨水,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泥濘中跋涉,堅持徒步量完了所有圍欄。三天時間,他累計徒步測量30多公里,完成了全村40余戶、總長7342米的精準測量。當他滿身泥濘歸來時,牧民們眼中充滿了敬佩。“法律告訴我們,‘住宅是個人的城堡’,”丹孜澤絨說,“保障住房安全,提升人居環(huán)境,牧民才能真正安居樂業(yè),享受生活。”丹孜澤絨用實干詮釋了一名法院干警對“法治保障權利”的深刻理解。
從責任到使命:四郎地吉的“酥油茶”普法與30次奔赴?
對于八一村駐村第一書記四郎地吉而言,最大的挑戰(zhàn)是時間和空間。八一村的牧民逐水草而居,一年四季轉場四個牧場,“村在人不在、人在村不在”是常態(tài),集中普法難上加難。大雪封山,車輛打滑寸步難行,辦事回村他常常只能將車停在半途,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回去。更現(xiàn)實的障礙是語言——牧區(qū)藏語與農區(qū)藏語的差異較大,部分牧民不通漢語,溝通需要極大的耐心。
“懂法是為了保護自己,也是為了更好理解政策,八一村需要法治之光的照耀。”帶著這份信念,四郎地吉將普法視為核心使命。她利用一切機會普法:走村入戶時,幫牧民辦理社保等事務時,甚至在大雪天艱難出行途中。她堅持雙語溝通,有時一天要打三四十通電話,發(fā)上百條語音信息解釋法律條文和政策。不到一年時間,她開展了30余次面對面的精準普法宣講。為了讓法律真正“看得見、摸得著”,她還精心準備了300余份漢藏雙語的買賣合同、租賃合同、借款合同等實用模板發(fā)放給牧民。
“法律條文他們或許記不全,但能真切感受到合法程序帶來的好處,這也是一種成功的普法。”四郎地吉深知,高原牧區(qū)的法治,不能是遙不可及的“雪山”,而應如牧民“碗里的酥油茶”——日常可見,觸手可及,溫暖人心。
楊林、黃海堂、丹孜澤絨、四郎地吉,他們是鄉(xiāng)村治理的參與者、法治文明的傳播者、群眾福祉的守護者,更是千千萬萬扎根基層、服務鄉(xiāng)村法治建設者的縮影。他們褪下法院制服,收起法律文書,主動融入高原牧區(qū),將法庭的莊嚴轉化為田間地頭、帳篷牧場的細致服務。從搬遷手續(xù)到助學幫扶,從環(huán)境整治到耕地確權,從精準普法到便民服務,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法院干警的初心使命,將“司法為民”的宗旨書寫在廣袤的高原大地上,也悄然將法治的種子播撒進牧民的心田。
評論 0
還沒有添加任何評論,快去APP中搶沙發(fā)吧!